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穆娟微,来自黑土地、北大荒——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大荒在保障共和国粮食安全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北大荒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默默地奉献着智慧和汗水。今天,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向大家汇报题目是《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
在祖国的东北疆,有一片充满无数神奇传说和原始情节的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随着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北大荒的概念已经是黑龙江垦区的特称了。
1958年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伴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近北大荒,掀起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气壮山河的伟大壮举,之后又有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各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这些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以特有的时代风采,导演了一幕幕气势恢弘的北大荒史剧。
60多年来在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开发出耕地4500多万亩,累计生产粮食6000多亿斤。建成了113个大中型现代化国有农牧场,仅70万劳动力,却耕种着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百万垦荒者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一座耀眼的丰碑,那就是北大荒精神。作为北大荒的儿女,北大荒精神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我只是沧海中的一粟,只愿我平凡的工作能在北大荒的果实中闪光奉献。
我生长在黑龙江尖山农场,是个地地道道第二代北大荒人,从小就听着父辈们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从小就影响着我。小学的时候我就在生产队帮忙,收土豆,收麦子,在“学大庆、学大寨”的劳动红潮中多次作为优秀学生的代表获得了很多书本和纪念章,拿着这些奖励,幼小的我兴奋的久久不能入眠。初二的那年秋天我们农场来了一批新客人,他们带来了农业知识和农机设备,听着拖拉机轰隆隆的响声我的母亲笑了。从那天起我的愿望就是成为他们的一份子,给像我父母亲一样朴实的农民带去欢笑。于是我便努力的学习,第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九三局直高中。1984年在高考中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接到通知书我兴奋的又是久久不能入眠。因为我知道这离我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我很珍惜在大学里学习的机会,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我的每一科的笔记都是全班甚至全系的范本,节假日我从没去过老哈尔滨的商业区,我更愿意到我们的试验田看看作物的长势,我的毕业论文《垄作区田》。受到了指导教师沈菖蒲老师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农学系1988届优秀毕业论文,至今90多岁高龄的沈菖蒲老师提起我的毕业论文还是赞赏有加。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系统的农学理论知识,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1988年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九三管理局,成为了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母亲送了我一条白色裙子,她希望她的女儿漂漂亮亮的上班去。做了几个月的老师我发现我更适合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把我所学的农业知识直接交到农民手中,给朴实的农民带去欢笑,去完成我儿时的梦想。就这样我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收起了裙子,穿上了靴子,来到了北大荒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开始了对垦区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体会老一辈建设北大荒的苦与乐,至今已27个春秋。
1989年初,刚毕业的我只身一人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佳木斯莲江口镇农垦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栽培研究,对于一个只在书本上见过水稻栽培的我来说,一切实践经验从零开始。我努力的学习,认真的纪录,细心的调查,虚心的请教,从种到收我没有离开过一天,一双靴子、一身迷彩、一顶蚊帽、一条围巾,就这样我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间我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其中一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壹等奖。
1994年我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从水稻栽培研究室调任到了植物保护研究室,对于一毕业就从事栽培研究的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开始就没有停下来,至今整整20个年头,回想上个世纪90年代,农业科学研究举步维艰,没有像样的试验室,没有配套的试验设备和器材,让我刚到植保工作岗位上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我要做的一个药剂试验其中需要配置5000倍液的溶液,在那个需要靠压井吃水的环境下,在没有移液管,甚至连10毫升的小量杯也的没有的情况下。我只能拿来家里的洗衣盆用独轮车从1里地以外的引水渠推水,也不知是水太沉、盆太大、还是独轮车不好掌握,几次要到试验地点都功亏一篑,就这样我推着独轮车往返了不知多少次,第一次有了“如果自己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的想法,想到这里不知道是委屈、是不甘心、或是不服输,又或是根本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总之我哭了,水夹杂着汗水和泪水,一个年轻女子抱着一个大洗衣盆坐在一辆独轮手推车旁痛哭流涕,可以想象我当时的狼狈。但就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下我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试验,一篇看似简单的试验报告,几笔看似相似试验数据背后,有你看不到的庞大的工作量,我的书房至今保留着我试验调查原始数据的记录本,摆了整整一面墙,近百本的记录本,纸页已经发黄,铅笔的笔记有的也模糊不清,几次搬家也没舍得扔,因为我觉得那不仅仅记录着试验数据,它还纪录着我的青春岁月。
1999年我在垦区的植保行业中已经小有名气,有农民会驱车几十公里来询问我种植水稻的相关知识,这让我很欣慰,让我感到了自己身上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加深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于是我带着年幼的女儿加入了考研的队伍,我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尽管是几个学期的学习也让我犯了难,家庭、工作、学习,怎么去权衡,最终我带着年幼的女儿踏上求学的道路。我白天去上课就把女儿反锁在宿舍里,晚上上自习就让她睡在阶梯教室里,有时候看着她天真的眼神我也会心一软带她去课堂上课,至今我的研究生老师见到她还会调侃她是当年最小的研究生。就这样我完成了学业,用更完善的知识储备、更饱满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更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2003年科研体制改革,对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有机会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那意味着我会更忙更累,不是我怕忙怕累,而是自己对于家庭的付出会更少,面对求学路上的女儿,面对同是科研人员的丈夫,我第一次犹豫了,但我的家人给我的是满满的支持,沉甸甸的鼓励,这就是我的家庭,懂事的女儿,和同样为农业事业拼搏付出的丈夫,工作虽然繁忙,但家还是那么温馨,2010年我的这个三口之家被授予黑龙江省十佳和谐家庭荣誉称号。带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科研团队的创建中来,力图打造一支严谨求实的植保科研队伍,这让我在植保工作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师,植保团队的带头人,在2008年我被授予总局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2013年又被省政府授予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中,我培养了百余名植保行业的技术精英,他们现在都活跃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有的已经是技术骨干、有的也已经身居要职、有的成功经商,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是我带出的学生别人提到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么多年没有例外。在植保事业中我是千里马,也是伯乐,传递给学生的,是对事业的奉献,对梦想的执着,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片梦幻般的黑土地上,在他们的身上都传承着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自从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我们加快了推陈出新的速度,能更快更好的把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去。但在推广工作中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新技术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省时省力反而让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农民们心里不踏实,总觉得不会药到病除。为了让农民接受,我亲自穿上靴子,背上药壶为他们喷施最新的药剂,住在临时板房里和他们一起见证新技术带来的除草、防病的奇迹。记得在共青农场一户农民几百亩地的水稻出现了药害,凌晨三点多心急如焚的农户播通了我为稻农昼夜开通的电话,听了他的描述,我立即动身,顶着星辰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了100公里以外的共青农场。我来到稻田旁,几位农妇哭成一团,我从他们的哭声中感到了他们的绝望,看着地里的水稻,它们正扭曲着叶子,像我诉说着它们的痛苦,我当机立断,不顾早春的寒冷,脱下棉鞋,光着脚踏进冰冷的泥里,背起三十斤的药壶,开始了对生命的挽救,因为在我眼中,每一株水稻都是一个神奇的生命,他们的一生从一颗幼小的种子开始,萌发,出苗,在北大荒他们还要经历一次特殊的搬家,从温暖的大棚搬到冰冷的大地,他们的成长牵动着几万稻农的心,他们的收成联系国家的命脉,2013年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达400亿斤,而我的工作就是为这400亿斤粮食保驾护航,为垦区9万稻农排忧解难,黑龙江科技日报把我称作稻田的守望者,稻农的贴心人。这样我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靴子,背了多少壶药,有人开玩笑说一壶药30斤,我背过的药壶已经像愚公一样背完了整座太行山。其实我和愚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知晓,而我推广的新技术在这片黑土地上人人受益。共青农场的这位农民在秋收的时候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技术精湛,无私奉献”,我想这是对我最好回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发现用电脑用多媒体形式展示作物生长规律的方式更加生动直观,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那时笔记本电脑还是奢侈品,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900元,我拿出几乎是家里所有的积蓄19000元购买了我人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如获至宝,每天学习、研究制作讲稿课件,当年我把在田间遇到的每一种病,每一种杂草的防治对策和解决办法做成了生动的幻灯片,就这样开启了我人生中另一种生活状态,移动中的生活。每年从备春耕开始,我便背着电脑踏上了征程,几乎龙江稻区,都有我的足迹。为了抢农时,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更多的稻区做现场指导,甚至有时日行程1000多公里,有的时候早晨睁开双眼,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站在讲台上,我面对的是特殊的学生,有年迈不识字的老农,也有返乡科技种田的大学毕业生,这对我的要求非常的高,讲解技术要把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讲解成直白的话语,每一字每一句我都要斟酌揣度,目的是让授课更精彩,让每一位听课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就这样,十年间我累计培训超过57万人次。几乎每堂课,台下都自发起立鼓掌,为我,也为农业新技术。讲的课多了,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小粉丝团,记得在2011年的3月春季培训,我一连15天行程4000多公里每天在讲台上我都能看见几个熟悉的面孔,有的时候他们没有座位,就站在人行过道,我感到很好奇,问了之后我才明白,他们打听好了我的行程,特意赶来听我的课,已经听课10多场了。他们跟我说:穆老师,听你讲课是一种享受,不仅能收获知识,我们还能领略到你的人格魅力,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追着听你的课让我们体会了年轻人追星的感觉。就这样几年的时间我的名字已成为了龙江大地几万稻农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就是这样超负荷的工作,让我不足一米六的幼小身体扛不住了,十年间我做过6次大小手术,长期的奔波劳碌,在两次手术后我摘除了全部的甲状腺,需要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片。记得在我住院期间,一位挎着篮子中年农妇出现在了我的病床前,她对我说:“穆老师,还记得我么?”我摇了摇头,她说:“前年我家水稻药害,要绝产,那哪是要绝产啊,那是要我们一家的命啊,当时是你治好了我家的稻子,给了我们活路吖。这不,听说你病了,这一筐是我攒鸡蛋,自己家鸡下的蛋,可好了,你吃吧!”看着这一筐鸡蛋,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是真情是感动,病床上的我抱住了这位农妇,瞬间觉得一切的苦与累、病与痛、得与失与这份感动比起来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每当高温酷暑,或是深夜疲惫,感觉自己快要倒下时,我都会想起那一筐鸡蛋,那么清晰,顿时我就觉得自己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中一定都有这样一位淳朴的农民,给他们感动,也是这种感动让成千上万个技术人员放弃了大城市舒适的生活,留在了科技生产的最前沿。
渐渐的我发现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知识的渴求,也让我分身乏术。我有了写书的想法,于是我开始了伏案写作的编写生涯,夏天举着扇子,冬天裹着毯子,在电脑前一坐就到深夜,长期的写作让我的颈椎难以负荷,前年过年的时候颈椎病疼
痛难忍,我就仰着脖子,过完了春节。几年间我参与主编21本专著,其中我主编的《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一书受到了农业部领导,陈温福院士,和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荣老先生的高度评价,他形容:这是一本实用性强的难得的好书。在农户中也十分受欢迎,几次印刷都被一抢而空。近几年现代多媒体网络的出现,给了我新的启发,我自掏腰包,出资建立了知识交流网站“中国寒地植保网”,搭建了农业专家与农民交流的平台,农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平台上留言,就能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网站中的每一条留言,我和助手都会细心的回答,去了解农民的心声,从此在电脑屏幕后,我成了一名网络在线服务人员。
不仅仅透过网络,我的声音也透过电波覆盖了龙江大地。我通过农业频道科技空间栏目、龙广乡村台“945农科专线”,拓宽了传播农业知识的新渠道,能更好地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说起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那就不得不提起我专门为农民昼夜开通的电话热线,它被农垦日报誉为“永不停歇的手机”,农忙季节,由于特殊的操作条件,我接电话的时间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为了不打扰家人的休息我都会一个人坐在客厅,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几次都从凌晨接到了早上。可忙是忙了点,但我从心底里愿意接这样的电话,因为从电话里我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地的水稻生产情况,了解农民的需要是什么,更能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更多研究的新方向。
2008年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成立让我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我的植保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组成了科学院中学历最高,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在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里,80后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他们绝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似乎有一种磅礴的潜在力量在奔涌。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我仿佛浑身也迸发着无穷的力量。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愿意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去把我们汗水书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去圆我们植保人共同的植保梦。在植保试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相当的苛刻。喷施药剂的操作条件是风速不能大于4米每秒,相对湿度大于65%,温度不能超过27摄氏度,这种要求对于夏天的黑龙江只能是在凌晨三点到早晨八点,所以我带着年轻的孩子们常常是两点起床,为了克服困意我们在田地里唱歌,还在沉睡的大地都是我们的听众,我们改编了歌曲《南泥湾》,这样唱道:“又学习来又生产,植保所里是模范”,凌晨的试验田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夏季晚上喷药,蚊子多,我们就在地头笼起篝火驱蚊,孩子们烤点土豆,唱着歌,这样的苦中作乐,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有意义。
就这样,田野里,稻田中,处处有我们的故事,我们靠着一台喷雾器、一双泥手和被农药熏得流泪的双眼,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数据。建所至今,6项科研成果项目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66亿亩,取得了75.4亿元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添的丰收的喜悦。这些闪光的数据,浸透着我们的心血,构筑了把植保新技术成果书写在大地上的植保梦。
春去春来,花谢花开,2004年我加入九三学社这个大家庭,九三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我,在统战部以及九三组委领导的亲切关怀下2012年我作为黑龙江省十一届政协委员有机会为黑龙江省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站在讲台上我是传道授业的老师,走进农田我是为植物看病的绿衣天使,走近农民我是他们排忧解难的科技工作者,走进会堂我是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基层提案人。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积极发挥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为城乡建设献计献策。在平时工作中,我会特别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在与农民朋友攀谈的过程中,我会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摘录他们的合理要求,把这些内容作为社情民意在会议上上反应。2012年黑龙江省第十一届政协会议中,我提出的“关于建立黑龙江省特殊气候环境的农作物防灾减灾救助体系项目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委、水利厅答复。
2011我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会见。看着总理脸上亲切的笑容,这更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讲述我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机会凭着自己的勤奋和韧劲,在自己钟爱的植保事业中奉献。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就是儿时那样一个简单的梦想,让我把我的青春和汗水都献给自己钟爱的植保事业,献给了养育我的这片黑土地。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没有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才叫远航。我虽已年过半百,但我的故事还未完待续,对脚下的这片热土我会一直奉献下去,在未来的人生蓝图中远航,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