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大事业
我叫
“小草大事业”这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中国畜牧饲草产业的精准概括。这也是我多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
1980年,我从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草原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从事牧草育种、草原改良恢复治理等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工作。
35年来,我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自己热爱的草业,不畏辛劳,不计名利肯于奉献,多次放弃省内外大学、院所优厚待遇聘请的机会。从春种到秋收都坚持深入试验田亲自作业,以便能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培育出适合北方生长的抗寒、产量高、品质优的苜蓿新品种,引进、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苜蓿品种以及采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引种筛选及杂交试验研究,在苜蓿生长期,不怕蚊虫叮咬,不怕风吹日晒,天天都在试验田里观察,发现长势好具有优异性状的植株,都要逐一挂上标牌作出标记。杂交试验是培育牧草新品种有效方法,但其杂交成功率低,难度系数大,而且杂交试验需在苜蓿开花期,此时正值炎热高温期,但为了育成新品种我坚持开展苜蓿杂交试验,顶着炎炎烈日,从早到晚摸爬滚打扎在地里,多次中暑从未放弃过。多年来就这样一株一株地调查、选育、进行杂交试验和栽培试验研究,被群众誉为“新时期的高级农民”。
我在工作中一直保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使自己系统地掌握了草业科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全面地了解掌握国内外草业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我省畜牧业、草业发展的需要,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治理“三化”草原、发展草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攻克了许多制约草业发展的技术难关,研制创造出多项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35年间,我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培育牧草新品种,在工作实践中,我了解到我省畜牧业发展中抗寒蛋白饲草作物严重缺乏的实际问题,决心培育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生长的苜蓿品种。在调查和测试中发现地方品种肇东苜蓿产量很高,但是抗逆性差,而野生牧草扁蓿豆抗逆性强但产量低,我和老前辈们商量设想,如果将肇东苜蓿与扁蓿豆进行杂交可以取长补短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优质苜蓿新品种。可是肇东苜蓿是四倍体植物,而扁蓿豆是二倍体植物,它两杂交属于远源杂交而且存在杂交后代不孕难关。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为了使设想能变为现实,我虚心的向国内同行前辈请教,与所内草原研究室的老前辈一起探讨,到哈师大生物系进修学习,并且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最终利用生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远缘杂交不孕的难关,成功选育出抗寒、抗旱、耐盐碱的龙牧801苜蓿、龙牧803苜蓿,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肯定。此后几十年间我利用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及生物新技术等方法,培育出高产、高蛋白、高抗性龙牧806苜蓿,龙牧807苜蓿,龙牧808苜蓿,龙牧2号沙打旺等16个牧草新品种,并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登记为育成品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其育种方法在国内外都属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我省草食家畜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难题。
这35年间,我刻苦钻研,研发新技术。目前主持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东北地区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高蛋白苜蓿品种选育”;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东北寒冷半湿润区苜蓿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863”计划项目“苜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多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获得较好的科技成果,选育和筛选出适合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苜蓿和青贮饲料新品种。并将牧草良种繁育与生产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进行科学组装集成,形成了完整的牧草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于全省牧草生产中,发挥其巨大的生产效能,推进了我省牧草产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35年间,我积极拓展,转化新成果。目前主持承担着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抗性苜蓿新品种中试与示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黑龙江省龙牧808紫花苜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成果转化推广项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牧系列”苜蓿品种为核心技术,建立了优良苜蓿原种和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了完整建全的苜蓿良种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黑龙江省优良苜蓿品种缺乏和繁育生产技术难题。为我国、我省及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草、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苜蓿良种和生产配套技术。苜蓿良种推广面积达数十万公顷,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省政府嘉奖,2005年获得了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
这35年间,我优化知识,培训新人才。为了学习和掌握现代新技术、新知识,先后到美国、日本研修、考察、学习;多次参加了中、日、韩草地农业与家畜生产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国际草业发展论坛、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全国牧草种子产业化发展大会、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大会等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讲学术论文。在研项目与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农科院及飞鹤、完达山、光明大型企业等单位进行了技术合作,使“产、学、研”有机结合,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了本学科在省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使学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同时,我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各项活动。代研究生,给所内青年科技人员讲课,技术指导。仅2013年先后培训农户、种草养畜户以及技术咨询达千余人次,为农民和养殖户解答疑难问题,免费发放技术资料万余份,并通过齐市电台、电视台和省市农业科技周刊,播放刊登牧草饲料作物品种介绍和牧草饲料作物栽培技术专题,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多途径传播草业科学知识,不辞辛苦、不求回报、放弃节假日、奔走在生产第一线,为广大用户提供所需优良牧草种子,同时提供牧草品种介绍、栽培技术要点等,使农牧民掌握了种草知识和技术少走弯路,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受广大农户和养畜户的欢迎,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提高了一线牧草科技人员专业知识技能作出了贡献,为新世纪培育了大批复合型畜牧人才。
要想收获,必须有付出,特别是对于从事畜牧饲草研究的人。培育一个新的饲草品种通常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这15年需要我们忍住寂寞,默默奉献,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验的。2011年,6月28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于向省科技厅及时汇报我所负责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我从二楼楼梯滚落下去,造成了肘关节骨折,为了不影响汇报和大家情绪,,我忍着剧烈的疼痛汇报完工作,当时富裕县马岗牧草种植合作社的农民要求我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我下午又坚持到马岗牧草种植基地给他们的播种进行了现场指导,结束后,晚上回到市里已经是9点多,自己一个人忍着疼痛在第一医院就诊,大夫确证为右臂肘关节骨折,胳膊已肿的不能回弯,错过最佳接骨时间,必须马上住院进行手术,但第二天我要去北京参加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汇报总结会,我不顾医生说,以后有可能落下残疾的警告,让大夫包扎打上石膏固定,第二天起早赶往北京,当我挎着胳膊汇报结束后,全场专家起立为我鼓掌,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在总结会说“如果每一个同志,都能像李红同志这样坚持、忘我的工作,那我想中国的草业就有希望了!”。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致使右臂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阴天下雨经常疼痛,每当我疼的不愿意说话时,女儿就会心疼的对我说“农民需要你,但这个家更需要你,妈妈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妈妈我懂你,我永远爱你”。是的,对于工作我无愧于心,但对于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对于老公我不是一个好妻子。2012年,又因国家项目我公出去大连参加国家牧草体系区域调查,在大连工作期间,由于经常深入到泥泞的田间,一次突发状况使我摔伤了膝盖,造成了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工作忙,第二次手术又错过了最佳时机,手术后不到半个月,回单位工作,当时正值春季种草的关键时期,农民正等着我的指导和帮助,我每天都能接许多农民要求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的电话,想到他们渴望的眼神和对我的那份信任,我又一次拒绝了家人让我休息的要求,拄着拐杖深入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进行现在技术指导,致使膝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尚未痊愈。
2013年6月份,龙江、富裕多地牧草种植户向我反映,地里发生了苜蓿返青以后大面积死亡现象,我紧急联系北京苜蓿病虫害相关方面的专家,一天开车800余公里,先后对富裕、龙江、甘南、泰来、昂昂溪区、梅里斯区等8个地区种植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确认了苜蓿死亡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当天晚上回到家已经是半夜1点多了,虽然很累,但是当几天后接到各地区的苜蓿种植户打来的感谢电话,心里那种成就感,再苦再累也值了。曾经有位农民大爷握着我的手,深情的说我是他们一家子的“恩人”,使他们有能力让孩子上大学了,就为这一个如此崇高的称呼,再苦再累再难我也必须挑好肩上的担子。前几天飞鹤股份有限集团集团公司老总,为了企业发展,解决奶牛的饲料饲草问题,在吉林省租了一块草原,准备种苜蓿,但又不知道这块地是否合适,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他叫我去帮看一看,我不顾工作繁忙放弃休息日,来回近千公里,起大早跑了九个多小时的车程,晚上回来不能休息和吃饭,直接坐车去哈尔滨参加品种鉴定会议。就这样经常不知疲倦忘我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透支。在申请课题、项目、年终各课题总结及验收写材料等,经常工作到下半夜,出现严重的脑供血不足、高血压、多发性腔梗、心动过缓早搏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你一定要注意了,心梗和脑梗前兆,不能再这样不要命的工作了”。即使住院了,我也是白天到试验地工作,晚上回来点滴,作为科研人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你已经功成名就,岁数也大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干,人要是病倒了谁管你,这不是给家人造成了负担吗,可是这份“小草”事业,我放弃不了,割舍不掉,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尽心血,精心呵护和培育使它不断地成长、壮大。在我们从事科研和草业奋斗的人共同努力下,使草业成为今天的朝阳产业。
有付出就有收获,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近十年来,荣获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草原工作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省、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省、市草业学科带头人、黑龙江草业项目首席科学家、“市第七届、第八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并多次被九三学社评为“省、市社务工作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女楷模”等光荣称号。
在科学研究上我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市科技攻关课题40多项,获奖36项,其中,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市长特别奖1项,市、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省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技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研究论文 129篇,编著和译著书6部,制定省级地方标准7项。这些荣誉及奖项和各级领导,九三学社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当前,社市委正在全面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身为九三学社一员,这正是我能够充充电、学学习,参与更多社务工作的好时机。通过基层组织学习活动,树立更加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将国家政策运用到农业发展之中,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社市委组织的科技下乡等各项社会服务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拓展服务人群,将个人知识与组织活动优化整合,形成“1+1>2”的整体效果。在此次学教活动中,我将致力于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工作,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争取再创佳绩。为国家草业科学、畜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为九三学社增添新的光彩。